(通讯员 汪凌云)近日,教育部发布《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》,我校《“宝宝功夫”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实践》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,实现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历史“0”的突破。
该成果由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吕万刚负责,立足学校体育学办学特色,回应党中央对儿童健康的关切,针对3-8岁儿童人群,以武术、舞龙舞狮、投壶射箭等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为载体,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,旨在培养“男孩顶天立地、女孩儿刚柔并济”的“功夫宝宝”。经过近10年的探索应用,已形成“三阶段”课程与教材体系、打造“多元化”实践场域、输送一批高质量师资,惠及17省51城,进入800余所幼儿园及小学,受到人民网、湖北日报等百余家主流媒体关注,累积培育10万余名“功夫宝宝”。
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,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,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奖励,代表着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。本届教学成果奖评选,我校共获国家级奖励1项,省级奖励10项(见附表),取得历史性最好成绩。其中,第九届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5项(含第二完成单位三等奖1项),另有1项合作成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。
学校将进一步以体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为顶层设计,统筹规划、科教结合,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水平;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支持与奖励,引导更多科研骨干投身教学研究,为破解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提供完备的理论支撑;注重对教学成果奖的选题研究,加强学科交叉融合、不同教育层次的成果培育,凝聚教学成果;加强成果奖申报团队的建设,分工明确、结构合理、持续投入、动态管理,巩固教学中心地位,助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附:
武汉体育学院本届国家级、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|
序号 | 级别 | 成果名称 | 主要完成人 | 主要完成单位 | 获奖等次 | 获奖时间 | 授奖单位 |
1 | 国家级 | “宝宝功夫”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实践 | 吕万刚、张超、柳鸣毅、张汇敏、孙利红、石爱桥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二等奖 | 2023 | 教育部 |
2 | 省级 | 产出导向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| 王志强、彭小伟、汪宇峰、徐霞、柯勇、张豪杰、魏旭波、程序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一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3 | 省级 | 弘扬中华文化的“民传方案”: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| 龙行年、梁亚东、赵歆、王圣焘、邵艳艳、王良明、汤立许、孙健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一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4 | 省级 | 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评论人才“四协同四育人”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| 张德胜、王子也、王创业、朱俊河、武学军、王晓东、李菁、王东林 | 武汉体育学院、上海体育学院、广州体育学院 | 一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5 | 省级 | 基于“德、教、技、创”四大核心素养的卓越体育师范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| 王云涛、嵇恺、赵富学、但艳芳、汪明春、汪全先、千少文、唐东阳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二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6 | 省级 | 体育经营管理复合人才培养的武体经验:“双创教育”引领人才培养 | 陈刚、王鹤、李明、李书娟、段红艳、黄志勇、汪蓉蓉、万迹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三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7 | 省级 | 面向新工科的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| 封飞虎、胡璞、茅洁、彭李明、洪伟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三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8 | 省级 | 体育学研究生“研究˙训练˙实践”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陈蔚、漆昌柱、王松、万晓红、章鹏、邵艳艳、温在泼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三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9 | 省级 | 产出导向的应用(运动)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| 祝大鹏、徐霞、叶娜、邓炜、王磊、应梦婷 | 武汉体育学院 | 三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10 | 省级 | 双环驱动的体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| 沈友青、聂应军、徐祥峰、徐剑、尹开宁、秦晓晗、刘玉财、邱希 |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、武汉体育学院 | 三等奖 | 2023 | 湖北省教育厅 |
11 | 省级 | 素养导向,资源优配:高校与社会专业力量协同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十年探索及实践 | 王俊莉、赵富学、刘裕强、张高华、李威辰、周韦华 | 七里河区七里河小学、武汉体育学院 | 特等奖 | 2022 | 甘肃省教育厅 |